首页 > 冠心病临床试验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得了冠心病浑身不舒服这临床试验招募是为什么?有哪些高危因素?冠心病

admin 冠心病临床试验 2023-03-29 07:49:41 冠心病临床试验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87年~1993年我国多省市35~64岁人群调查(中国MONICA)发现,最高发病率为108.7/10万(山东青岛),最低为3.3/10万(安徽滁州),有较显著的地区差异,北方省市普遍高于南方省市。冠心病在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然而,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趋势。得益于60-80年代美国所进行的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努力,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和改进心肌梗死的治疗。

  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导致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引发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高血压患者血管腔的阻滞和斑块的破溃较血压正常者可能提早20年。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1990 年,一项综合分析西方国家9个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 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0%。 对东亚地区12个前瞻性研究综合分析的结果得出,舒张压每增高50mmHg,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21%。对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舒张压每增加5mmHg,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24%。收缩压升高对冠心病的影响与舒张压相似,收缩压越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也越大。患者的血压水平对其冠心病的发病有预报意义。全美15个地区15.9 万人的前瞻性分析表明,不论是根据一次性血压测量,或6次血压测量平均值,血压与冠心病危险水平都呈正相关,即使在随访中只有一次血压升高也显示具有较高的冠心病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对5298名18岁以上男工前瞻性资料的分析表明,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均明显增高。

  1、血清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初,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剂的对照研究已发现,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明显相关。美国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 对约12866名中年男子的6年随访中,更确实地证明了冠心病死亡率随血清TC的增高而不断上升。TC在5.20mmol/L (200mg/d1) 以上时更为明显,TC 处于最高10%者其死亡率为最低10%者的4倍。其他研究包括以年轻人、女性和老年人以及已患冠心病者为对象,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我国,对血清均值为4.2mol/L (162mg/dl)的一组上海人群的随访分析仍然发现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与TC水平呈正相关。

  LDL-C是TC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其与冠心病事件危险有同样甚至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TC主要通过LDL-C对冠心病发病起作用。这一关系在没有冠心病的个体和已患冠心病的病人中均存在,同样也适用于男 性和女性。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发病危险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关系冠心病临床试验。这种关联在男性和女性、无症状人群和病人中均存在。HDL-C浓度越低,冠心病发病危险越大,但HDL-C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探明。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T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一些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降低TG能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脂蛋白代谢的深入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可通过脂质交换改变 LDL和HDL的组成和代谢,引起HDL-C降低,LDL(sLDL)升高,三者在代谢上联系密切,称为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表型(ALP),它是有高度致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质紊乱状态。另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质交换的结果,还可生成富含胆固醇脂的残粒,后者也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糖尿病(DM) 的两种主要类型,1型和2型糖尿病均能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增加。糖尿病造成的心血管病超额危险一小部分可能是由于其对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负面效应所致,另一大部分则是高血糖或糖尿病状态本身的直接影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表明,不管是在1型还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的程度均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试验表明,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至关重要,可使微血管事件下降60%。 英国UKPDS研究结果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与先前的高血糖呈强正相关。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r)水平每降低1%,与糖尿病有 关的死亡将降低21%,心肌梗塞将减少14%,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将减少37%。可见,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病非常重要。

  在西方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超重/肥胖(通常用体重指数BWI表示)与全死因危险呈“J”字型关系。特别瘦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死亡危险性高,但随体重的增加,全死因死亡率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于心血管病死亡的增加。在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证明,冠心病的危险在体重中度增加和超重时即已开始增加,超重还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同时,身体脂肪分布不同,危险亦不同,无论男女,向心性肥胖者心血管疾病危险都要高得多。

  膳食因素是冠心病发病危险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及肥胖等生物学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与血压有关的膳食因素主要包括膳食中的氯化钠、蛋白质、钙、酒精及热量平衡等方面。钠盐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是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有证据表明,低钠膳食能使血压降低并防止血压随年龄增高。

  近10年来的研究显示:膳食蛋白质的量和类型以及某些氨基酸与血压有关。1988年报告的中国10组人群对比研究表明,人群膳食中平均动物蛋白质热量百分比与血压均值呈负相关,在中国人群中动物蛋白质及有关的氨基酸如牛磺酸、赖氨酸等为fiu压的保护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含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膳食可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表明,摄入鱼类、奶类、豆类和蔬菜水果较多的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汕三酯较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提出改善膳食结构,适当增加鱼类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食盐摄入是预防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提倡冠心病人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鱼、奶、豆类食品。

  试药员

  现已有可靠证据表明,吸烟对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效应与每天的吸烟量和烟龄长短有关。如果吸烟开始于15岁以前,则日后发展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尤其高,这种效应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病例对照试验均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证实,男性吸烟者冠心病猝死的相对危险较不吸烟者高10倍,女性高4.5倍。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其致病作用可以叠加。.

  关于吸烟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临床试验,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病因子,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 余种,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它们影响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和血凝机制,促使心肌缺氧,诱发冠脉痉挛,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此外,如前所述,吸烟还能使人体HDL-C降低,促进脂质紊乱状态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个性特征模式两个方面。暴露于应激源可以指急性的一次应激,也可以指工作条件下的长期慢性紧张。特定的紧张工作环境通常以高要求和时间紧迫感以及控制和决策水平低下为特征。这种模式在低收入工作中常见,可以部分地解释冠心病发病中的社会经济差别。个人对紧张环境的行为反应不仅包括敌意和沮丧,还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研究表明,成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其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的情绪反应,前者包括不利的微观和宏观经济侧面、健康保健利用不足、薄弱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不良的工作条件:后者包括缺少自信和恰当的应付机制,失望、沮丧、敌意和愤怒等。这些因素可能反过来反映在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缺少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这样就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产生不利影响。

  1、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2、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4、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5、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冠心病患者大多与人的性格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注意,心理的调整,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预防,治疗冠心病:

  1、遇事心平气和。冠心病患者往往脾气急躁,故易生气和得罪别人。必须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心平气和,增加耐性。

  2、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贏得友谊,保持人际间的融洽。所以人们把宽恕称作“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3、遇事要想得开冠心病临床试验,放得下。过于精细、求全责备常常导致自身孤立,而这种孤立的心理状态会产生精神压力,有损心脏。冠心病患者对子女、对金钱、名誉、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疾病都要坦然、淡化。

  4、掌握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如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群康临床试验招募得了冠心病浑身不舒服这临床试验招募是为什么?有哪些高危因素?冠心病临床试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zhimengjianzhan/2023-03-29/395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群康招募)

统计代码 | 京ICP1234567-2号

Powered By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使用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

感谢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