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领跑!河南一民企首创抗癌新药抗癌新药中秋国庆这个长假,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产业集聚区一栋大楼里,三支团队格外忙碌,他们放弃与家人的团圆,铆足全部精力,为一款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做全方位准备。
一支由首席科学家丁清杰博士领衔的团队,在积极协调临床方案等整体研发工作;另一团队在张浩义博士带领下,忙着临床批药品准备;与此同时,企业董事长王玉桥等人与一拨拨来访的投融资机构洽谈合作……
有多少辛劳,就有多少成就。经过7年的不懈攻关,他们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药——抗癌新药BTK抑制剂TM471-1,已完成临床申报,即将进入临床一期试验。这意味着,继阿兹夫定之后,该药有望成为河南省第二个获批的1类创新药。
“一款Ⅰ类创新药的研发能够推到临床,就已具备了不可替代的意义。”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孙笃新教授认为,从临床前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来看,BTK抑制剂TM471-1完全具备了一款好药所具备的两个特点:一是疗效好,二是毒性低。
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TM471-1的研发,在国际上都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地位,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测定,其临床前各项研究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已上市的国际同类产品。
BTK抑制剂TM471-1的研发单位是新乡王氏集团旗下的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王氏集团是当地一家知名民企,深耕水泥建材、房地产等领域已有20多年。一个传统产业靠什么顶进技术前沿、投资巨大的全新赛道?
那是2015年的6月,从河南走出去的留美科学家丁清杰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被河南省引进到河南师范大学,受聘为特聘教授。曾在母校读完本科、硕士,又在美国布朗大学、乔治城大学深造,长期在国际知名药企从事复杂天然化合物的全合成研究,丁清杰博士拥有30年的药物研发从业经验,尤其在药物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国际专利。
河南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新乡市,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2016年,在省市两级政府招商引资(智)推动下,由凤泉区政府及河南师范大学牵线搭桥,丁清杰博士应邀来到王氏集团考察。彼时的王氏集团主要创办者王玉桥,十分渴盼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一番真诚而深入的交流中,二者决定联合创办知微生物医药,并与河南师范大学丁清杰科研团队深度合作。
瞄准国际前沿,勇攀科技高峰,集中攻关Ⅰ类创新药,一支50多人的团队出发了!
然而,创新有多重要,就有多艰难。7年来,王氏集团和知微生物医药克服经济下行、世纪疫情、洪涝灾害等诸多困难压力,向高登攀,顶压前行,终于迎来了临床申报的曙光。
一方面,知微生物医药在河南、上海成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普瑞生、上海瑞德肝脏、上海美迪西、北京大学肿瘤医药、南方医院、河南肿瘤医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横向联合,形成具有球竞争力的开放性创新生态。
在医药领域,有一个广为认知的“3个10”定律,即成功研发一款新药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投入大约10亿美元,最终也只有10%的候选药物获得成功。
知微生物医药已走过7年不平凡历程,资金投入已有1.2亿元。知微生物医药总经理李伟教授举例说抗癌新药,一只实验猴目前价格超过20万元,一次实验需要使用50只以上,仅此一项投入就超过千万元。
“知微目前已取得了3项PCT国际专利,这款新药将给淋巴瘤患者,以及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提供极大帮助。”丁清杰博士告诉记者。
老树发新枝,幼苗初长成,必需阳光沃土。2018年以来,省、市、区三级政府给予了知微生物医药莫大支持,共同精细呵护着这棵幼苗尽快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知微生物医药没有辜负期望,不仅相继获批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新乡市抗癌药物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抗癌新药工程研究中心,取得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更为耀眼的是,今年8月份正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完成临床申报。预计今年年底,BTK抑制剂TM471-1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在创新驱动发展这条“华山一条路”上,要么做第一,要么是唯一。研究一批、试验一批、谋划一批,知微生物医药布局了多条创新药研发管线,除BTK抑制剂项目外,还有TRK-ALK-ROS1抑制剂项目、CMET-CSF1R抑制剂项、PROTAC/分子胶技术应用等。
“新药研发是‘资本+技术’双轮驱动的行业,虽然难度高,但一旦上市,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王氏集团顾问、深圳某资本合伙人胡春认为,从新药研发的规律看,资金投入是个持续的接力赛,不可能一家从头投到尾。
在临床试验方面,BTK抑制剂TM471需要进行三期试验,时间为5年左右。按照规划,到2026年年底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启动公司IPO计划。知微生物医药副总经理靳建新告诉记者,从进入临床到新药上市,根据拓展的适应症情况,还需要3到5亿元资金。这是知微生物医药能否成功实现“双上市”的关键所在、紧迫所在。目前,已与20多家投融资机构进行了洽谈。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一些医药企业“出海”受挫,低迷情绪笼罩医药行业,再加上资本市场遇冷,“融资难”成为创新药研发的普遍瓶颈。而BTK抑制剂TM471项目,颇具典型性。
“一粒新药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位长期跟踪关注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专家指出,生物医药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强大的前瞻技术根本破不了局,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也难以行稳致远。
资本火热,产业方兴。他建议,应借鉴产业投融资的“合肥模式”或“青岛模式”,对看准的事、走对的路,就要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创新打法,构建国资领投、创投跟投模式,形成创新链与政策链互动互促的良好生态。
秋高气爽,微风拂过,葱茏的苇草随风摇曳;粼粼波光上,片片浮萍被阳光笼罩着缕缕金黄;不远处,几只白色身影掠过水面,为这片静谧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追求的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内容。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建设的长白山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11日正式启动。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建造中心定标塔,从而实现精细的一致性控制,保证了射电镜头足够光滑,能够很好地成像
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街道社区、田垄阡陌,播撒在戈壁草原、偏远山区,点燃人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今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但也应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间。不久前,“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再次燃起孩子们对太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彰显了高质量科普的重要意义。
当前,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我国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全面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思路举措,我国数实深度融合一定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办法》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管理的责任主体。
据欧洲空间局(ESA)官网6日报道,地球上最小的开花植物——水粉,将来可能会成为宇航员的营养食品和高效氧气来源。
在鸡的体内,禽流感生命周期依赖于一种宿主蛋白ANP32A,这为创造抗病毒禽类提供了潜在靶标。
山东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修造船企业船坞内,工人们正建造和抢修各类大型船舶。
近日,由南昌大学牵头承担的项目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高分通过综合绩效评价。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项目由南昌大学牵头、联合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十家单位共同研发,李永绣为项目负责人。
法国法兰西学院、欧洲研究和教育中心、艾克斯—马赛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测量了法国南部杜鲁泽河侵蚀河岸中保存的古树的放射性碳水平。今天如发生类似的太阳风暴,对于现代科技社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或会摧毁电信和卫星系统,导致大规模电网停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近期,“防猝死套餐”在网上走红,颇受一些年轻人的青睐,被认为是养生新爆款、健康好帮手。在某购物平台,搜索“防猝死套餐”可知其中大概包括这么几种保健品:辅酶Q10、纳豆鱼油、叶黄素、软骨钙、维生素D3等,往往冠以“日本”“韩国”等字样。
秋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下降,尘埃等粒径较大的颗粒物数量减少,天空看起来更蓝、更高远;除了天朗气清令人欣喜,秋天色彩缤纷,美景如画,也是瓜果收获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欣赏享受这个美丽的秋天。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只见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喜获丰收。两座仪器犹如24小时在岗的“农田保姆”,遍布田垄的滴灌设备好似“大地经脉”,共同为玉米提供全生长期呵护。
据了解,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算力正加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渗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zcjh/2023-10-13/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