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第七个“国际HPV知晓日”,记者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举办的“国际HPV知晓日”宣传活动上获悉,宫颈癌可防可治,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
宫颈癌,顾名思义是指长在子宫颈上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癌,约占宫颈癌的80%到85%,其次是腺癌、腺鳞癌等其它少见病理类型。
“不同于其他癌症,宫颈癌病因很明确,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与HPV感染有关。因此,消除HPV感染,是消除宫颈癌的必经之路,宫颈癌是最可能被人类消灭的癌症。”全国首席科普传播专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学科带头人周琦教授介绍,HPV全称是人类瘤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性传播,进入生殖道、口腔或咽喉,从而导致黏膜皮肤感染的病毒。目前已发现的HPV有200多种型别,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有研究证实99.7%的宫颈癌与感染高危型HPV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超过11万,死亡病例约6万,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1例确诊,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组织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要求在2030年实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开始规律性接受高质量宫颈癌筛查,90%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确诊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
中国HPV感染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HPV感染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但也不用过于害怕和担心,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广大女性定期做好宫颈筛查,就能做到90%以上的预防宫颈癌临床试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李雨聪介绍。
HPV感染十分常见,女性一生中HPV感染的概率高达85%-90%,但绝大部分人感染HPV后会被机体免疫机制清除,大多数人HPV感染为一过性感染,且无临床症状。此外,女性从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到发展为癌前病变,再进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还是持续感染。
“女性在感染高峰前接种HPV疫苗,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保护。”李雨聪表示,接种HPV疫苗,什么时候都不晚。对于已经发生性行为的女性,研究实验表明接种疫苗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使感染了HPV,接种疫苗也能预防持续性HPV感染,进而预防相关疾病。
不过,并不是接种了HPV疫苗就可以高枕无忧。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教研室主任王冬强调,HPV疫苗并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即使九价HPV疫苗也只能预防90%的宫颈癌。此外,还有少部分宫颈癌并不是HPV感染导致。所以,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
一级预防:包括接种HPV疫苗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接种HPV疫苗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可在局部上皮(黏膜层皮肤)组织中达到一定浓度。当HPV病毒侵入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消灭相应的HPV病毒,从而抵御病毒对人体上皮细胞的破坏。此外,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避免不洁性生活,可以减少生殖道感染,有效预防HPV感染。
二级预防: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副主任龙行涛介绍了宫颈癌筛查的人群及方法,《中国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明确,女性从25岁就开始进行宫颈癌筛查(有性生活以后)。建议25岁至29岁女性每3年进行细胞学筛查;30岁至64岁女性首选联合筛查,筛查结果没有问题可以每3年至5年筛查1次;大于65岁的女性,如果过去10年筛查结果都没有问题,可以停止筛查。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宫颈上皮高级别病变进行干预与管理,正确并及时干预。一旦确诊宫颈有癌前病变,或者任何期别的宫颈癌宫颈癌临床试验,应由妇科肿瘤医生进行规范治疗。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人工智能可落地场景非常多,从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到提供完整端到端的技术、产品、平台方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努力,让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未来,我们计划在天津建立一个气象中心,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科普场馆类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无论是颠覆性技术自身的创新突破,还是利用颠覆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实现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更多新产品,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会更加强劲。
闫建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围绕紫杉醇生物合成及相关工作,他带领团队钻研了近10年。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单分子自由基中量子自旋转换的调控》为题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如何进一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进行探讨宫颈癌临床试验。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生产力革新突破,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商业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已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产业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仍不完备。建议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构建安全完备的AI治理政策体系。
履职7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代表每年都会提出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议案,同时不断延伸履职触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关注国际HPV知晓日997%的宫颈癌与感染高危型HPV有关!预防宫颈癌可这样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weixintuiguang/2024-03-18/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