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乳腺癌临床试验

201临床试验招募9 ASCO 阴乳腺癌(TNBC)临床试验最新进展,乳腺癌

admin 乳腺癌临床试验 2022-09-21 09:29:00 乳腺癌临床试验

  遗传病乳腺癌是女性的“美丽杀手”,但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的生存期。而三阴乳腺癌(TNBC)则是其中的“恶魔”,粉碎了许多患者的希望。由于致病机理复杂,迄今TNBC也没有明确的疗法,应用最普遍的还是化疗。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TNBC也有望被人类攻克。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是美国三大癌症盛会之一,少不了对TNBC的报导。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今年有哪些关键性的针对TNBC的临床试验。

  乳腺癌,顾名思义,是乳腺细胞的癌变,特别乳腺腺上皮细胞的恶性癌变。这也是为数不多几个“重女轻男”的癌症之一,99%的患者为女性,1%的男性也会不幸中招。乳腺癌主要分为四种:乳腺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和三阴乳腺癌(TNBC)。

  其中,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由于缺少普通乳腺癌的抗原,导致TNBC对内分泌治疗和针对Her-2靶向治疗均无响应。三阴乳腺癌的确够“阴”。

  因此,目前TNBC的常规治疗是化疗,虽然TNBC对化疗较为敏感,但响应患者人群有限,且预后极差。而铂类药物辅助化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可能更有效。而其中顺铂(Carboplatin)新辅助化疗有相当疗效。

  顺铂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且还能损伤细胞膜的结构。顺铂作为抗癌一线用药多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甲状腺癌这些癌症的治疗。在TNBC治疗中,顺铂经常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Everolimus(依维莫司)是一种mTOR的选择性抑制剂,而mTOR是一种关键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一些人体肿瘤中活性上调。依维莫司广泛应用于肾癌、内分泌肿瘤、淋巴瘤及结节性硬化症等疾病。

  虽然TNBC的致病机理不甚明了,但BRCA-1基因突变是其中一种。70%的BRCA-1突变患者是TNBC,说明它们共享了某些致癌通路。这也就是为什么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忍痛割爱”的原因了。

  不过,这两种类型乳腺癌都对顺铂比较敏感。在近期一项名为TNT的临床试验中,顺铂与紫杉醇对比,极大提高了转移性TNBC或复发晚期BRAC1/2突变乳腺癌的总体响应(68%

  TNBC也与PTEN基因丢失密切相关,这会导致mTOR的激活。另外,据报导mTOR激活也与铂类耐药有关,而使用mTOR抑制剂可能逆转这种情况。依维莫司作为一种mTOR抑制剂,在临床前和临床数据中显示了与顺铂的协同作用。

  今年的ASCO报导了一项多中心的二期临床试验:顺铂联合依维莫司对比顺铂单药在TNBC上的应用。

  这是一项多中心二期临床试验,对比3周服用顺铂和顺铂联合每日5 mg依维莫司的效果。该试验计划招募72名患者,现从Mount Sinai健康系统招募了41人,顺铂和联合用药患者随机分组的比例是2:1。

  该项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对比联合用药和顺铂单药患者的PFS。招募的患者可经历最多三次前期治疗。同时也探索对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物。临床试验信息可查询:NCT02531932【1】。

  近几年,免疫治疗发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以免疫监测点抑制剂(如PD-1/PD-L1)为代表。其中,由默沙东研发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于2014年被美国FDA批准,迄今已用于十数个适应症。这是第一个被批准靶向PD-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在乳腺癌中,pembrolizumab以单药或联合在难治性晚期疾病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包括TNBC。

  今年的ASCO中有三项关于pembrolizumab在TNBC中的临床设计,都是关于药物联合。让我们一一讲解!

  第一项研究关于pembrolizumab联合dinaciclib(dina),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的CDK,使其不能正常进行正常细胞分裂而停滞在某一特定的细胞周期,从而引起肿瘤的死亡和凋亡。

  在TNBC中,研究发现MYC原癌基因高表达于70%的患者中,伴随着预后不良。在MYC过表达的动物模型中,通过dina抑制CDK1导致肿瘤细胞合成性致死,并改善远端转移。在同基因模型中,联合dina和抗PD1治疗有协同作用,并提高免疫细胞激活和肿瘤浸润。

  这是一项1b期临床试验,共招募22名晚期TNBC患者,第一天和第八天接受dina联合每21天一次200 mg固定剂量pembrolizumab。Dina进行剂量爬坡试验,在四个疗程中从12升到33 mg/m2,没有发现剂量限制毒性(DLT)。

  在第一批5名33 mg/m2患者中,其中两人需要降低剂量,一人由于3级溶血性贫血停止治疗。另外4名相同剂量患者没有出现DLT或需要降低剂量。超过3级不良事件(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6.3%)、高烧(13.6%)和疲劳(13.6%)。

  22名患者中21人可用于后期响应评估,其中1人完全响应(4.8%),2人部分响应(9.5%),5人疾病稳定(23.8%)。剂量延伸和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正在进行。这些数据能为二期临床提供剂量指导意义。临床试验信息可查询:NCT01676753【2】。

  第二项研究关于pembrolizumab联合GTx-024,一种雄激素(AR)受体调节剂。AR靶向治疗已经在TNBC上显示出单药活性。而GTx-024作为一种非类固醇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SARM),在AR阳性乳腺癌中显示了临床前和临床活性。

  该研究主要终点是评估联合用药的耐受性并确定响应率。17名患者被招募到研究中,其中一人由于前期未诊断的脑转移而不能入组。10/16有内脏转移(肺或肝),15%患者经历超过3次前期治疗。

  16名患者中,2人获得PR,2人SD(第18周和19周),11人PD,1人无法确定。其中1名患者获得持续响应。不良事件包括2个三级和10个二级。总而言之,这两种药物联合在TNBC患者中具有较好耐受性并且显示出一些临床活性【3】。

  最后一项研究关于pembrolizumab联合ladiratuzumab vedotin (LV),一种靶向LIV-1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ADC)。LIV-1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而LV可以介导MMAE的递送,通过细胞毒性杀伤抗癌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之前进行的一项一期研究显示LV单药在mTNBC患者中有很好的耐受性和积极的抗癌活性。因此,联合LV和pembrolizumab有可能产生互补或协同活性,主要通过LV诱导ICD,制造出有利于提高抗PD-L1活性的微环境。

  这项单臂开放的1b/2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中LV和pembrolizumab联合作为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抗癌活性(NCT03310957, -35)。

  入组的患者须具备可量化疾病ECOG数值,前期细胞毒性或抗PD-L1治疗的晚期患者被排除在外。这项研究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剂量发现阶段-每三周2.5 mg/kg LV和200 mg pembrolizumab,和剂量爬坡阶段。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和客观响应率,并鉴定出第二阶段LV的推荐剂量。二级终点是评估响应时间,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其他终点包括PD-L1和LIV-1表达与响应之间的关系【4】。

  以pembrolizumab(K药)为代表的PD-1抑制剂能够在TNBC中表现不凡,那么抗PD-L1药物也应该不逞多让。其中durvalumab在TNBC中的单药效果也得到了验证。

  除此之外,合成致死也是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热点,其中代表就是PARP抑制剂。而其中的一种PARP抑制剂,Olaparib已经被批准用于Her2阴性BRCA体细胞突变的转移性乳腺癌中。

  那么,如果联合durvalumab和Olaparib是否能够有效地抑制TNBC,特别是mTNBC。今年ASCO上,有两项研究相关研究,还有一项durvalumab联合其他药物的研究,以及Olaparib联合其他药物,我们将逐一讲解。

  第一项是一多中心的二期临床试验,对比晚期TNBC中Olaparib单药和其与durvalumab联合用药。临床前研究发现铂类药物和Olaparib响应存在极强相关性,而且PAPR抑制剂能够调节免疫响应并提高多种临床前模型的免疫原性。

  基于这些发现和数据,研究者认为Olaparib单药或联合durvalumab可以在响应铂类药物治疗的晚期TNBC患者中达到维持治疗的效果。

  这项名为DORA的随机国际多中心二期临床试验共招募60名患者,经历了一线个疗程的铂类化疗(单药或联合治疗)。从铂类治疗临床获益的患者也符合入组标准并随机1:1分组。

  第一组患者持续接受300 mg olaparib,第二组接受相同剂量的olaparib并每四周静脉注射1500 mg durvalumab。肿瘤响应每8周评估一次。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终点:总体生存期,临床获益率和安全性。

  相关分析:治疗前必须进行样本活检,治疗后也需要活检验证。收集不同阶段的ctDNA用以关联药物响应以及追踪铂类敏感群体在PARP抑制压力下的基因组学变化。同时需要进行全外显子DNA测序、PD-L1和TILs免疫组学分析【5】。

  第二项二期研究是关于联合durvalumab和Olaparib用以治疗BRCA野生型的TNBC。该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包括基于蛋白质的成像分析(多重IHC和循环免疫荧光)的多组学鉴定活检样品中的预测性生物标记物和抗药机制。

  这是一项二期单臂临床试验,参与者会经历一次治疗前活检,然后开始一个4周的olaparib诱导治疗。4周后,参与者需要重复活检一次,然后每4周接受1500 mg durvalumab治疗。参与者在肿瘤进展时也可进行一次选择性活检。

  该研究计划招募28名患者,主要终点是总体响应率(ORR),次要有效终点包括临床获益率、响应持续时间、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期【6】。

  靶向新抗原的癌症疫苗可以提高免疫监测点抑制的活性。新抗原主要靶向CD8 T细胞。新一代测序技术和抗原表位预测算法用以鉴定/优化新抗原疫苗设计和开发。临床前研究显示新抗原疫苗耐受性良好并有可能与抗PD-1/L1疗法具有协同作用。

  治疗分为两个步骤:所有参与者接受18周的gemcitabine + carboplatin治疗(A部分)。这段时间内进行测序和新抗原开发。随后,患者进行三药联合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B部分)。新抗原疫苗通过皮下注射。

  三药联合组在第1、4、8、15、22、50和78天接受疫苗。Durvalumab每四周给一次,剂量为1500 mg。100 mg/m2 Nab-paclitaxel在每28天为一个疗程的第1、8和15天给药。入组标准包括最近诊断mTNBC,可量化疾病和可活检样本。

  该研究主要终点是PFS,是指从B部分开始时间到肿瘤进展或患者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ORR,临床获益率和OS。扩展性终点包括新抗原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开发响应生物标记物(包括TILs,PD-L1、免疫标记和基因突变图景)【7】。

  入组患者将会接受1-2次一线化疗,包括蒽环类和紫杉醇类药物。排除标准包括经历过PARP抑制剂治疗。主要终点是PFS,次要终点包括ORR,响应持续时间,肿瘤大小改变,总体生存期,药物剂量,安全性和耐受性【8】。乳腺癌临床试验

  Atezolizumab是一个单克隆抗体结合至PD-L1和阻断它的与PD-1和B7.1受体两者相互作用。这个释放PD-L1/PD-1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活化无诱导抗体依赖细胞毒性。

  今年ASCO有三项关于IMpassion130的报导,从不同侧面反应了Atezolizumab联合nab-paclitaxel在TNBC上的疗效。另外有一项名为COLET的二期临床。我们将分享这些研究结果,以飨读者。

  第一篇摘要是关于患者报告(PRO)。这项报告的数据提示Atezolizumab和nab-paclitaxel联合是可耐受的而且在维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与nab-paclitaxel单药相似。

  这些数据证实了:Atezolizumab + nab-paclitaxel联合具备临床获益且不影响HRQoL、身体功能或加剧其他不良事件【9】。

  第二篇研究关于扩展安全性分析。经过15.6个月随访,453名联合用药和437名nab-paclitaxel单药患者3/4级不良事件分别为49%和43%,5级不良事件为1%和1%,严重不良事件为23%和19%,特别关注不良事件(AESI)为58%和42%。

  导致患者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神经病变(3级),分别影响6%和3%的联合用药和单药患者。这些数据说明长期随访并没有发现累积性毒性和晚发型安全信号,意味着Atezolizumab + nab-paclitaxel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

  下表对比了两组之间的差异:这两组在ORR上并无显著差异,但两组中PD-L1阳性患者的响应率要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在A+C+P这组中,PD-L1患者的6个月PFS概率也要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另外一组则不明显【12】。

  虽然TNBC除了化疗还没有疗效明确的其他疗法,但近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这种恶性疾病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免疫治疗,在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后,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不改变生活质量。

  而免疫治疗中,特别以抗PD-1/L1的免疫监测点抑制剂为代表,几乎贯穿了今年ASCO在TNBC上所有临床试验。其中Atezolizumab 联合nab-paclitaxel更有可能成为首个批准用于TNBC上的PD-L1抑制剂。至于结局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201临床试验招募9 ASCO 阴乳腺癌(TNBC)临床试验最新进展,乳腺癌临床试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wangzhanyouhua/2022-09-21/30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群康招募)

统计代码 | 京ICP1234567-2号

Powered By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使用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

感谢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