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病特诺雅、SKYRIZI两款药物去年全球销售额均超20亿美元,IBI-112作为它们的同靶点药物,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自研IL-23 p19靶点药物,在国内IL-23 p19赛道,往前看, IBI-112目前披露的临床数据不比国内上市药物特诺雅要好。
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俗称牛皮癣。银屑病尚无治愈方法,患者往往需终生治疗。2019年,生物制剂的入场给我国银屑病治疗带来了一次革新,使得银屑病完全缓解成为可能,尤其是以IL-23、IL-17为靶点的生物制剂。
目前治疗中重度斑状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主要有三大类:TNF α抑制剂、IL-23抑制剂(又细分为靶向IL-12/23与IL-23 p19)和IL-17抑制剂(表1) 。用于银屑病治疗的生物制剂,近几年其研发突飞猛进。
表1全球已上市银屑病治疗主要生物制剂注:PASI: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 PASI75:PASI评分改善(∆PASI)达到75%(数据来源clinicaltrials;丰硕创投整理)
TNF α抑制剂(代表药物修美乐)为最先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临床上应用多年但疗效有限,且后续维持治疗需每2周给药一次。随后出现的是IL-12/23抑制剂(代表药物喜达诺),疗效与TNF α抑制剂相当或略差但给药间隔极大延长,每12周给药一次。再随后出现的是IL-17抑制剂(代表药物可善挺),将疗效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在12周达到PASI75的患者比例可达75%-90%,作用好而迅速,但其需要每4周给药一次。后又出现IL-23 p19抑制剂,疗效与IL-17抑制剂相当但起效时间稍慢,在16周PASI75的比例达到80-90%,PASI90的比例达到70%以上,每12周给药一次。总的来说,IL-17抑制剂首先在疗效上取得突破,短时间内可使80-90%的患者PASI评分改善75%以上。IL-23 p19抑制剂紧随其后,疗效做到与IL-17抑制剂相当但起效稍慢。而IL-23抑制剂则优化了给药间隔,后续维持治疗每3个月给药一次,极大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在安全性方面,TNFα抑制剂说明书中黑框警告银屑病临床试验,发生严重感染(结核感染、真菌感染)的风险增高;以及有报告使用TNF-α抑制剂的青少年、儿童发生恶性肿瘤。IL-17抑制剂又因IL-17本身在免疫反应中中性粒细胞调控起重要作用,有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炎症性肠病(IBD)病情加重的不良反应事件;IL-12/23、IL-23 p19抑制剂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银屑病临床试验。一般来说,具有 IL-12/IL-23 基因缺陷的个体特别容易感染分枝杆菌,但目前尚不明确靶向IL-12/IL-23 药理学阻断的患者是否易发生上述感染,但其安全性还需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观察。
纵观银屑病治疗生物制剂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是疗效的改善、给药间隔的延长以及安全性提升。
IL-17及IL-23抑制剂在疗效、给药间隔、安全性不同角度取得突破,综合考虑将是银屑病治疗生物制剂主力军。那么这些进展市场真的买单吗?进一步分析这两大类生物制剂的市场情况:
从药物的销售额(图1)来看,各方面都不错且很早就进入市场的IL-12/23抑制剂喜达诺稳居市场TOP,并且近五年都保持着20%左右的增速(喜达诺近年来也同时扩展了适应症: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其次是IL-17抑制剂可善挺,但近几年增速逐渐放缓。2017年销售额比2016年增长84%,到2021年只增长18%(可善挺近年来也扩展了适应症:银屑病关节炎、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非放射性轴性脊柱关节炎)。值得注意的是同为IL-23 p19抑制剂的特诺雅、SKYRIZI,后者在后上市的情况下,上市第二年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特诺雅。分析其临床效果,疗效相当,甚至SKYRIZI稍弱一点,但是给药间隔比特诺雅要长,可见对于需长期给药的慢性病,给药间隔的改善是市场的重要需求。
对于药物,疗效最强未必在市场就是最强。对于慢性病这类需长期治疗的疾病,安全性、给药间隔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甚至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落后的国家而言,慢性病长期维持治疗的费用是一大负担,所以对于药物价格的考虑又多一些群康临床试验招募未来增长点:IL-23 p19抑制剂IBI-112银屑病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招募。就像班里的优等生,有人语文第一有人数学第一,但只有各个科目都很优秀的学生才能拿到优秀学生的奖励。放在银屑病这类慢性病的药物“入场考试”,只不过要考的科目多了“给药间隔”、“安全性”或“价格”这几门。因此,不同方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信达生物的重组抗IL-23 p19亚基抗体注射液Picankibart(研发代号:IBI-112)在中国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受试者中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现将其与全球同靶点药物临床数据做一个比较如下:
接受IBI-112的治疗组中,第16周达到PASI90比例为52%~54.9%,相比其他同靶点药物略低,到28周时,疗效有所提升,达到PASI90的比例提升至61.2%~72.5%,但Guselkumab早在24周时PASI90就达到了80.2%。但是,IBI-112的此次临床试验信息及其他数据暂未公布,IBI-112疗效是否能随着给药次数增加持续改善,同时考虑到基线水平等因素影响临床结果的可能,尚不能对IBI-112的疗效下出定论,期待进一步临床数据的揭示。但IBI-112的给药间隔属于best-in-class一列。
目前我国已上市用于治疗斑状银屑病生物制剂有7个(TNFα抑制剂3个),据不完全统计,正进行的治疗中重度斑状银屑病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有16个,其中靶向IL-23 p19的生物制剂有3个,其进展如图2所示:
在国内,对于IL-23 p19靶点,还没有涌入太多药物。进展领先于IBI-112的有康哲药业引进自Sun Pharm的Tildrakizumab,紧跟在IBI-112后面的有荃信的QX-004N。但放眼整个银屑病治疗,赛道拥挤,不进则退。礼来公司的Mirikizumab(靶向IL-23 p19)哪怕临床三期结果(表2)还不错的情况下也毅然决然放弃中重度斑状银屑病适应症,不在任何区域申请上市,而转战溃疡性结肠炎适应症。同样的,许多公司也将抗IL-23单抗的临床试验布局到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关节炎等其他适应症。论疗效与安全性,Mirikizumab疗效与现有同靶点药物差不多,但论给药间隔却没有优化。
特诺雅、SKYRIZI两款药物去年全球销售额均超20亿美元,IBI-112作为它们的同靶点药物,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自研IL-23 p19靶点药物,在国内IL-23 p19赛道,往前看, IBI-112目前披露的临床数据不比国内上市药物特诺雅要好,但胜在给药间隔比它长,且疗效优于康哲引进的Tildrakizumab;往后看,IBI-112临床进度比荃信的QX-004N领先一年。但属于IBI-112的考试尚未结束,且看最终成绩如何,若成绩好,则有望成为信达生物下一个增长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wanghongdaihuo/2022-11-14/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