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热的 AI 制药领域里,企业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走 CXO 的路径,二是做一家 Biotech 企业。
目前,业内公认的两家国内 AI 制药头部企业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正是这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上述两家企业均已走到了 D 轮融资阶段,且在业务端取得实际突破。
值此节点,《科创板日报》医药团队特别推出一组策划报道,以期帮助市场更好地理解 AI 制药行业。本篇以与英矽智能创始人及 CEO AIex Zhavoronkov 的深度对话为基础,重点分析 AI 制药的 Biotech 模式。
英矽智能基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 Pharma.AI 研发的 IPF(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 ISM001-055,于今年 7 月已启动在中国的 1 期临床试验,完成了首批健康受试者给药。据悉,这是首个在中国进入临床试验、由人工智能发现和设计的药物。
在刚刚过去的 8 月,英矽智能宣布获得 D2 轮融资,加上 6 月官宣的 D1 轮融资,公司已累计完成了 95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投资者涵盖全球范围内众多专注于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投资方。
根据通稿,新募集的 D 轮融资将进一步支持英矽智能推进其内部自研管线,包括目前正在新西兰和中国同步开展 1 期临床试验的领先项目,以及几个处于 IND-Enabling 阶段的在研管线。
据悉,上述领先项目指的就是 ISM001-055。今年以来,ISM001-055 已先后启动在新西兰和中国的 1 期临床试验。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Alex 指出,公司内部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针对 IPF 立项,到今年 2 月 ISM001-055 的 1 期临床试验正式在新西兰启动,从靶点发现到进入临床试验共历时 30 个月。 这款药物证明了 AI 能够端到端加速早期药物研发的全过程。这不仅意味着时间和成本的大幅减少,也意味着很多此前新颖的靶点在 AI 的赋能下也能被开发,从而加以利用。
关于 ISM001-055 什么时候能够进入 2 期临床也是业内关切之一。对此,临床试验招募新药临床AI 制药能力已获初步验证 多款在研新药明年或进入临床Alex 表示,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的时间表,但顺利的话预计会是在明年上半年进入下一阶段。对于下一步的开发计划,Alex 表示团队持开放态度, 在进入到 2 期临床后,公司既可以由自己继续推进下去,也期待在 IPF 领域有研发经验的公司加入一起合作。
此外,Alex 透露,在英矽智能现有的超过 30 款在研管线 个项目已经处于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至新药临床申请(IND)阶段,即将在明年陆续进入临床阶段。
在 Alex 看来,关键有三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英矽智能是为数不多的 AI 和药物研发并重的公司。Alex 认为 AI 是追求效率和速度,生物医药追求的是安全性和合规性,只有这两方面更好的磨合才能真正的实现 AIDD(AI 辅助药物研发,AI Drug Discovery),所以光有人工智能背景或是光有生物、药化背景都是不够的。比如说:
用于成像或文本的算法可能不一定适用于药物研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 AI 工程师和药物发现专家,来共同提出可以在药物发现中执行多用途任务的算法。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英矽智能目前是双 CEO 的结构。在完成 D 轮融资后,英矽智能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被提名为联合首席执行官,以进一步推动药物研发团队的建设。Alex 表示人工智能的平台由他负责,任峰博士负责药物研发的部分, 我们正在同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药物研发能力的发展,双 CEO 的结构也是为了确保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平衡。Alex 说。
第二个关键则是,英矽智能是一个 端到端 的平台。 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把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全流程。Alex 提到,目前英矽智能已经拥有的人工智能平台 PandaOmics、Chemistry42 和 InClinico 分别对应药物发现的三个方面,即靶点识别、化合物生成和临床 2-3 期实验结果预测。其中前两大平台发展推进尤为迅速,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新药临床
立足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本,在中国 AI 制药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也有强大的 CRO 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 AI 制药公司将项目推进到下一阶段,差距会逐渐缩小,期待中国的 AI 制药头部企业跃升到国际的第一梯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qzgl/2022-09-17/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