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不要把我当成一个病人,我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药挽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老先生,入组泽布替尼的临床试验时已经75岁,成为了所有入组受试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病例。
这位患者之前已用过美罗华等很多化疗药物,效果欠佳。入组治疗前,患者的颈部有一个很大的肿瘤,腹股沟有十几厘米的大肿块,腹腔里还有大肿块,感觉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而当接受泽布替尼治疗后的第3天再次拍片时发现,老人家脖子、大腿根和腹腔内的肿块基本都消失了!
作为该项临床试验的研究者,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宋永平教授介绍说:“这位患者已用药超过两年,现在还在服药,不但淋巴瘤达到缓解,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活动、饮食和睡眠都与健康人一样,还能自个儿去旅游。他有时自己开着车,从安阳带着家属一块来我们医院完成定期复查。过去,为了保护患者隐私,给受试者拍照片是蒙着眼睛,但这位老先生说我现在都好了,不要把我当成一个病人,我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药挽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现在,这位老人在家口服泽布替尼,就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一样管理“肿瘤”,平时,他还可以开车、买菜,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是巨大的,不仅需要十几亿美金的资金投入,还有十几年的研究时间。这些研发费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用在药物临床试验上。因为一个新药最终想应用到人体,药物临床试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全球经验来看,单个药物临床试验从启动到完成一般需要4~6年,平均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时间和资金投入在整个新药研发中约占70%。
临床试验分为四期,即新药上市前,需要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而IV期临床试验通常在新药批准上市后进行。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纳入对目前的常规治疗不再有效的晚期癌症患者,从绝对安全的初始剂量开始,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同时对人体能够耐受的剂量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Ⅱ期临床试验,一般在最可能出现疗效的患者中试用,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Ⅲ期临床试验,则倾向于放宽入选患者病例标准,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临床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IV期临床试验则是考察新药上市后在更广大患者汇总的应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在很多癌症患者心里,新药就是生命的希望,只要有办法治疗,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新药能够给患者带来希望,但发现新药却并不容易,因为新药只有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才可找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邱立新医生,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指出,临床试验是一种除标准治疗外的治疗选择,对于目前尚未有标准治疗,新药临床“不要把我当成患临床试验招募者我是最大受益者” 受试者故事或现有标准治疗难以满足生存需求的情况,指南鼓励符合条件的患者参加临床研究。
但是,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却是一个无奈的困局:不了解临床试验的人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自己一旦入组临床试验就是“羊入虎口”任人宰割;而了解临床试验的人,想入组却求之无门。
可见公众对于新药临床试验了解的非常少,知道新药临床试验的人不到10%,只有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知晓率才可能达到30%~40%,但很多人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对于那些想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却苦于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
基于这种现状,像募海棠这样的综合性的临床试验患者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帮助患者匹配合适的临床试验,同时进行临床试验的知识科普。虽然,我们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在临床试验中被治愈,但在不堪重负、感到绝望的时候,临床试验或许就是一个新的生命希望!
我们的愿景是,搭建临床科研与大众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前沿的临床新药物和新疗法的信息传达给大众, 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带去有益的治疗方案,改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1.临床研究促进公益基金《“不要把我当成患者,我是最大受益者” 泽布替尼临床试验受试者故事》
2.邱立新医生《错位| 临床试验的困境在于:不了解的人视其为洪水猛兽,想了解的人却求之无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qzgl/2022-09-17/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