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药临床

【药闻速递】吃水果把皮都扔了?《细胞》:你可临床试验招募能丢掉了一大块营养来源新药临床

admin 新药临床 2022-08-18 11:05:15 新药临床

  新药临床原标题:【药闻速递】吃水果把皮都扔了?《细胞》:你可能丢掉了一大块营养来源

  很多人吃水果前都有削皮的习惯,尤其是苹果、梨等水果的皮许多都直接进了垃圾桶。殊不知,这种行为可能也会让我们错失对身体有益的物质。

  在我们的印象中,果皮中的膳食纤维可能只是帮助肠道蠕动,但既不能被吸收,也不产生能量,因此扔掉也就扔掉了。

  不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最近发现,水果皮、蔬菜的膳食纤维还真能转变成有益的营养分子,只需借助肠道微生物的小小帮助就能实现。这里的果皮还包括那些不能食用的橘子皮等,提示未来我们可以对多类型的果皮进行收集利用,制造有益的产品,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据研究的主要作者Jeffrey I. Gordon教授介绍,果皮浪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例如每年全球柑橘产量约有1.4亿吨,但其中只有一半总量的柑橘用于生产果汁,而还有许多果皮、残渣当作废物处理。而这么做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巨大应用潜力。研究团队发现,尽管我们自身的消化系统无法处理膳食纤维,但是肠道中的微生物却具有这种功能。

  在新研究中,他们选择了两批小鼠作为实验对象,一组小鼠拥有十多种人类常见的肠道微生物,而另一组小鼠则是无菌小鼠,它们体内没有任何微生物。两组小鼠的饮食都替换成了高脂、低纤维的食物,这模拟的正是当下许多人日常的食物种类。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开始给部分小鼠的食物中加入了从橘子或豌豆中提取的纤维,结果那些具有人类微生物的小鼠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与对照小鼠相比,它们结肠提取物中大约有超过100种分子提升了2倍,尤其是一种名为N-甲基血清素的分子只在这组小鼠中出现了。

  我们可能平时对血清素更加熟悉,它也被称作5-羟色胺,是一种调节情绪、睡眠的关键神经递质。N-甲基血清素的结构与血清素非常类似,但是研究者其实还并不清楚它具体有什么作用。不过他们初步分析结果可以肯定的是,直接给高脂饮食下的无菌小鼠补充N-甲基血清素,能够减少小鼠的脂肪储存,它们肝脏的糖代谢过程也得到了改善,肠道转运功能也要更强。

  研究结果指出,这一分解纤维和生产N-甲基血清素的过程,依赖于卵形拟杆菌(Bacteroides ovatus)的存在。这种菌株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能够分解橘子纤维中的果胶多聚糖结构,释放包裹在其中的N-甲基血清素。

  奇特的是,这种神奇过程似乎只会出现在橘子纤维中,研究团队在一项小型的临床试验中给人类志愿者服用了特制的橘子和豌豆纤维零食,但只有食用了橘子纤维的人粪便里能检测到N-甲基血清素水平有所上升。而食用橘子纤维的同时,志愿者肠道微生物分解多聚糖的基因表达水平也会显著提升。

  尽管研究可以确定我们具备处理膳食纤维的微生物,但并非所有的植物膳食纤维都能最终提供N-甲基血清素,像一些主食小麦、玉米中的纤维就不行,而一些花椒反而可以提供(ps:花椒和柑橘都是芸香科的植物)。

  “我们都知道血清素很重要,但我们也想进一步知道与之结构相似的N-甲基血清素有什么潜在好处,”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Michael J. Barratt博士表示,他们想通过更多研究来推动植物纤维的再次利用。“我们希望根据一个人的微生物组来推荐合适的膳食纤维,挖掘它们有益代谢能力。”

  7月4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默沙东(MSD)登记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含中国)3期临床试验,以评估MK-7684A联合同步放化疗后给予MK-7684A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开资料显示,MK-7684A是一款抗TIGIT抗体vibostolimab与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复方制剂,全球范围内正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

  以抗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全球范围内,已有许多PD-1/PD-L1抑制剂获批上市,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然而,单药治疗的低响应率是PD-1/PD-L1抑制剂面临的挑战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亦是如此。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联合疗法或者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疗法,以期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TIGIT是一种主要在T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它在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PD-1/PD-L1类似。研究发现,阻断TIGIT与配体结合产生的免疫抑制,可以解除T细胞及NK细胞的抑制和耗竭,进而促进T细胞及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同时阻断PD-1和TIGIT有望发挥协同的抗肿瘤作用。

  默沙东开发的MK-7684A正是抗TIGIT抗体vibostolimab与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复方制剂。此前,该药已在中国启动针对PD-L1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3期研究,这两项研究现正在进行中。

  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默沙东本次启动的是一项随机、开放的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该研究在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中进行,旨在比较MK-7684A联合同步放化疗后给予MK-7684A与同步放化疗后给予度伐利尤单抗(一种PD-L1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该试验计划国际入组784例患者,中国境内入组118例患者。

  近日,神州细胞发布新闻稿称,其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商品名:安佳因)在儿童预防治疗中的3期研究结果公布。据神州细胞新闻稿介绍,这也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血友病A患儿预防治疗3期研究。

  血友病A是一种由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是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凝血因子Ⅷ基因突变引起。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血友病A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包括人凝血因子和重组人凝血因子。

  2021年7月,神州细胞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SCT800)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血友病A(先天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公开资料显示,这也是首个获批的中国本土重组凝血因子Ⅷ产品。

  此次3期预防治疗研究,旨在评估该产品(25-50 IU/kg,隔日一次或每周三次)在血友病A患儿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试验共纳入68例重型血友病A儿童,其中0~5岁幼儿组和6~11岁学龄组各34例,他们均接受了为期24周的预防治疗,平均暴露日为78.9天。研究主要终点为年化出血率(ABR)。

  结果显示,全分析集中位ABR仅2.21次,0出血患者达39.7%。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年化关节出血率(AJBR)中位值为0,也就是说至少一半以上患儿可实现关节0出血;患者年化自发出血率(AsBR)中位值同样为0,而年化创伤出血率(AtBR)中位值为1.04。根据年龄进行分层分析,0-5岁幼儿组ABR中位值为2.21,而6-11岁学龄组ABR中位值为2.17,这款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两组患者中展现出一致的疗效。

  预防治疗是世界血友病联盟(WFH)推荐的标准治疗,对于儿童患者,严格的治疗目标能够有效保护关节功能,避免关节损伤。希望神州细胞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儿童血友病A预防治疗中取得更多积极成果,早日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靶向CD38!武田在中国递交潜在“first-in-class”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7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最新公示,武田(Takeda)递交了1类新药modakafusp alfa注射液(TAK-573)的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公开资料显示,TAK-573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的免疫靶向减毒细胞因子,目前正在实体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中开展临床试验。

  TAK-573是该公司与梯瓦(Teva)合作开发的一款抗体疗法,它将刺激免疫反应的干扰素α2b融合在靶向CD38的单克隆抗体的Fc端,旨在将减毒的干扰素α2b片段递送至表达CD38的细胞。CD38是一种II型跨膜糖蛋白,新药临床它的表达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癌症等,尤其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高度表达。因此,CD38也成为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TAK-573不但能够直接杀死癌细胞,而且能够激活CD8阳性T细胞。此外,CD38的特异性和干扰素α2b分子与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减弱,显著降低了该产品脱靶结合风险和发生毒性的可能性。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包括不表达CD38的肿瘤模型),TAK-573显示出免疫细胞活化和抗肿瘤活性,并在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示出强烈的临床反应和免疫活化。

  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1期临床试验中,TAK-573能够显著提高骨髓中被激活的CD8阳性T细胞数目。根据ClinicalTrial网站,目前TAK-573正在开展一项评估TAK-573在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功效、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原性的1b/2期研究。

  此外,另一项TAK-573单药或与默沙东(MSD)重磅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联合用于成人转移性实体瘤的1b/2期研究也正在进行中。目前已公布了该研究的剂量递增阶段初步数据,涵盖产品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药效学(PD)和初步疗效数据。结果显示,21名实体瘤患者在剂量递增阶段接受给药,三周给药一次。试验中81%的患者报告了与TAK-573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在14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7名患者达到疾病稳定,其中1名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目标病灶减少了21%。

  研究认为,TAK-573在0.1~1.5 mg/kg的剂量范围内对实体瘤患者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根据对整体数据的评估,研究者将2期推荐剂量确定为1.0 mg/kg三周给药一次,并将在选定的肿瘤类型中与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进行试验。

  7月4日,药明巨诺宣布,其已启动创新型细胞免疫治疗药物——JWATM204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1期临床研究。JWATM204是一种靶向GPC-3的免疫T细胞疗法。此次临床研究也是该治疗方案的首次人体临床研究,也是药明巨诺探索免疫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重要进展。

  公开信息显示,JWATM204作为一款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免疫T细胞治疗药物,它不仅结合了GPC-3单克隆抗体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优势,也通过ARTEMIS®T细胞平台拥有更好的潜在安全性。

  GPC-3是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聚糖家族的一个亚型,在许多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中过表达,而正常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或肝硬化中不存在或表达极低,约72%的肝细胞癌(HCC)患者表达GPC-3。研究表明,GPC-3可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的发展,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高敏感性,已成为肝细胞癌诊断和治疗的靶点之一。

  ARTEMIS®T细胞平台具有类似TCR-T细胞疗法的天然细胞内调控机制和CAR-T细胞疗法的精准性,有望大幅降低甚至消除与T细胞过度激活相关的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其它与细胞因子相关的副作用。同时通过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协助,可产生足够的T细胞激活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强化抗肿瘤效果。

  公开信息显示,药明巨诺于2020年与优瑞科达成协议,获得于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开发、生产及商业化JWATM204的许可,并已完成了相关的技术转移及上海外高桥生产基地的相关设施设备改造。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分型约85%-90%为肝细胞癌。根据GLOBOCAN2020公布的数据,全球肝癌年新发病例数达到90.6万人,居于恶性肿瘤第6位;死亡病例83万人,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在中国,原发性肝癌的疾病负担也很高。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12.1%,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患者仍面临着如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等多方面挑战。

  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JWATM204在肝细胞癌治疗方面已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开发潜力。而此次1期人体临床研究,将评估JWATM204在晚期肝细胞癌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剂量限值毒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并探索其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

  7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最新公示,甘李药业在研产品GZR4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糖尿病。GZR4是该公司研发的1类创新型治疗用生物制品,属于第四代胰岛素周制剂,预期在人体每周皮下注射给药一次,实现平稳控制基础血糖一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不再能够产生胰岛素或身体无法充分利用其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这种疾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官网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有5.37亿成人患有糖尿病,相当于每10个人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在已上市胰岛素产品中,胰岛素类似物因其相对良好的安全性和更低的免疫原性备受患者青睐,其中长效胰岛素用于控制基础血糖。然而,目前已上市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半衰期大约都在10~2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仅为一天左右,患者需频繁用药。很多患者会因工作繁忙、用餐不规律、精神紧张、注射恐惧等因素而较晚才启动胰岛素治疗,或者难以长期坚持规律胰岛素治疗,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据甘李药业早前新闻稿介绍,GZR4是每周注射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有望降低患者的注射频率,降低注射恐惧,减轻患者身心负担。此外,该产品在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同时,还有望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整体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鉴于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还具有血药浓度与药效更加平稳,血糖日间变异小,低血糖风险更小等特点,第四代胰岛素周制剂成为了当前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胰岛素周制剂产品开发上市,甘李药业的GZR4有望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是甘李药业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除了此次获批临床的GZR4,今年以来甘李药业糖尿病在研管线已迎来诸多进展。包括:每周注射一次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GZR18美国1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长效基础胰岛素GZR33与速效门冬胰岛素混合制成的双胰岛素复方制剂GZR101,启动中国1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口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片仿制药在中国获得产品注册批件等。

  2021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向FDA滚动提交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BLA并获得滚动审评,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向FDA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抗PD-1单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阻碍了FDA前来完成必要的现场核查工作。FDA早前表示,由于其需要在中国进行现场核查,重新提交BLA的审评时限将为6个月。

  如若批准,君实生物的北美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推出特瑞普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也将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肿瘤免疫药物。

  在特瑞普利单抗获批用于治疗鼻咽癌后,Coherus在美国的策略将包括通过共同开发协议评估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其他肿瘤药物和免疫疗法在重大适应症中产生显著临床获益的能力。

  特瑞普利单抗的BLA是基于JUPITER-02(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及POLARIS-02(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II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的研究结果。JUPITER-02研究结果于2021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全体大会(#LBA2)上首次发表,随后作为《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87.241)2021年9月刊的封面文章发表。POLARIS-02研究结果已于2021年1月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50.717)。

  此前,FDA已授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2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于2021年批准特瑞普利单抗2项鼻咽癌领域新适应症,特瑞普利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鼻咽癌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7月6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递交了5.1类新药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公开资料显示,该药是一款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已经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艾滋病的治疗和暴露前预防。在中国,该药已经于2018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年和青少年HIV-1感染。

  公开资料显示,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是一款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包含200mg恩曲他滨和25mg丙酚替诺福韦。其中,恩曲他滨是一种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是一种无环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根据吉利德科学早先新闻稿介绍,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相比,该复方制剂的成分之一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具有更大的血浆稳定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将替诺福韦传递给外周血单核细胞,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剂量给药,从而减少血流中替诺福韦的含量。因此,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的特点在于改善了肾脏和骨骼的安全性,可以帮助满足适合此疗法的HIV感染者长期治疗的需求。

  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最早于2016年获FDA批准(英文商品名:Descovy),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用治疗HIV感染患者。2018年12月,该药在中国获批(中文商品名:达可挥),适用于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用治疗成年和青少年(年龄12岁及以上且体重至少为35kg)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

  在美国,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还于2019年10月获得FDA批准新适应症,用于HIV暴露前预防(PrEP),它可降低体重35公斤及以上的成人和青少年通过性传播感染HIV-1的风险,这些成人和青少年为HIV阴性并可能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其中不包括接受性阴道性行为风险的个体。

  根据吉利德科学早先新闻稿,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用于PrEP适应症的获批是根据全球3期注册临床试验DISCOVER研究中的数据。该研究评估了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相比于一种已获批的PrEP疗法降低HIV-1感染风险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共5387名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

  研究结果显示,在2694名(4370人年)存在HIV-1感染风险并服用每日一次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的受试者中,报告了7例HIV感染(HIV感染发生率0.16/100人年);在2693名(4386人年)存在HIV-1感染风险并每日一次服用对照药的受试者中,报告了15例HIV感染(HIV感染发生率0.34/100人年)。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使用对照药,HIV感染风险受试者使用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达到非劣效性标准。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受试者在肾脏和骨骼实验室参数的所有六个预先指定的次要终点方面都具有统计学显著优势。

  艾滋病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如果不接受治疗,HIV会减少体内T细胞的数量,导致人体抵抗感染和其它疾病的能力不断下降。随着鸡尾酒疗法的建立,艾滋病已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目前通过抗病毒疗法的治疗,艾滋病患者能够达到与普通人相当的预期寿命。

  希望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Ⅱ)在中国的注册申报进展顺利,早日为更多艾滋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7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恒瑞医药申报了1类新药SHR8554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公开资料显示,SHR8554注射液是恒瑞医药研发的一种靶向μ阿片受体(MOR)的小分子药物,可激活MOR受体,适用于镇痛治疗。早先,该药已经在治疗腹部手术后镇痛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之一。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公开资料显示,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急慢性疼痛最常用的药物之一。MOR激动剂是阿片类药物中镇痛作用较强的一类,可以同时激活G蛋白偶联通路和β-arrestin2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通路的激活有利于产生强大的中枢镇痛效果,β-arrestin2信号通路的激活则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副作用。SHR8554注射液正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偏向性的MOR激动剂。根据恒瑞医药早先新闻稿介绍,该药与经典的MOR激动剂相比,产生类似的中枢镇痛作用的同时,能降低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1年12月,恒瑞医药宣布SHR8554注射液在一项名为SHR8554-301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并表示公司将于近期向CDE递交上市前的沟通交流申请。SHR8554-301研究是一项评估SHR8554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3期临床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向东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中国55家中心共同参与。该试验主要疗效指标是开始输注负荷剂量试验用药品后24小时内静息状态疼痛强度差异的时间加权和(SPID24),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不同时间点的疼痛强度差异时间加权和(SPID)、疼痛缓解评分时间加权和(TOTPAR)、补救镇痛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和安全性等。

  SHR8554-301研究共入组528例受试者,手术结束后的4小时内任意时刻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4分的受试者按照1:1:1:1随机进入SHR8554注射液0.75mg组、SHR8554注射液1.0mg组、吗啡组或安慰剂组接受治疗。研究结果表明,SHR-8554注射液能够有效治疗腹部手术后中重度疼痛,显著提高受试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

  除了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恒瑞医药还在开发SHR8554注射液用于更多适应症。比如2021年10月,恒瑞医药宣布其研发的靶向κ阿片受体(KOR)的激动剂SHR0410注射液与SHR8554注射液联合治疗用于术后急性中到重度疼痛的临床试验获得CDE批准。据介绍,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为术后急性中到重度疼痛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选择。此外,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SHR8554注射液除了开展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3期临床试验,还有一项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2/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近日,上海贺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贺普药业”)顺利完成Pre-B轮融资,由上海张科领弋基金独家投资,贺普药业已累计获得超过1亿元人民币投资,该轮融资的完成标志着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贺普药业长期专注病毒性肝炎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其研发的乙肝/丁肝病毒进入阻断新药hepalatide目前处于II期临床研究阶段。贺普药业与吉利德是目前全球仅有两家研发乙肝/丁肝病毒进入阻断多肽的公司。吉利德研发的bulevirtide于2020年被欧盟有条件批准用于丁肝治疗,近日刚刚宣布bulevirtide的III期临床研究获得成功,2mg和10mg剂量治疗丁肝48周分别获得45%和48%生化和病毒学综合应答率,对照组应答率仅为2%。目前吉利德已经向美国FDA提交了上市申请。贺普药业研发的hepalatide目前正在进行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乙肝的II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其治疗的临床有效性理想,即将开展治疗丁肝的二期临床研究。

  我国现存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100万例。目前仅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被批准用于乙肝治疗,但治愈率仅2-3%。核苷作为主流治疗药物,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达到停药标准,且停药后复发率高达80%。贺普拉肽通过阻断HBV感染受体发挥抗病毒作用,针对乙肝的治愈和核苷停药巨大的临床需求,分别设计了以乙肝治愈和核苷停药为目标的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有效性,初步结果良好。丁型肝炎病毒是乙肝病毒的卫星病毒,必须在乙肝感染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复制,但其肝癌和肝硬化风险是乙肝的3倍和9倍,常导致疾病的快速恶化和进展,被美国FDA定义为威胁生命的疾病,目前全球仅有bulevirtide可有效治疗丁型肝炎。丁肝在我国高发于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一项对我国35例丁肝患者为期2年随访观察中,高达9例丁肝患者去世,我国丁肝治疗药物的研发刻不容缓。

  贺普药业致力于病毒性肝炎原研创新药物研发,秉承有本质优势的创新研发路线。乙肝/丁肝病毒进入阻断多肽的研发曾不被看好,全球长期仅有包括贺普药业在内的两家公司坚守于这个领域。贺普药业坚持探索十余载,甘于寂寞,守住初心。期间先后获得关注原始创新研发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夏鼎基金的投资支持。张科领弋基金敏锐洞察到这个领域的前景,在上海复工后第一时间与贺普药业完成了本次投资交割。经历疫情后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节奏趋缓,新药研发面临更大挑战,市场更加青睐有深度实质性创新和切实临床价值的产品。贺普药业在乙肝新药研发的底层技术上积累深厚,逐渐廓清了乙肝新药研发的方向,构建了基于原始创新的产品线,包含乙肝病毒进入阻断剂、肝免疫检查点、肝特异性靶向递送和乙肝新药靶点发现,逐次实现中国首个丁肝治疗药物上市、乙肝核苷类药物的安全停药、乙肝病毒DNA转阴、乙肝功能性治愈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目标。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临床招募【药闻速递】吃水果把皮都扔了?《细胞》:你可临床试验招募能丢掉了一大块营养来源新药临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qzgl/2022-08-18/235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群康招募)

统计代码 | 京ICP1234567-2号

Powered By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使用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

感谢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