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善待患者,这是医者之本。”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的“初心”,从医三十余年,从未改变。
“让中国摘掉肺癌大国的帽子,让中国患者得到最先进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永恒的使命。”陆舜说。为了践行这条使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肺癌研究已逐步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领跑者。
“在国际肺癌研究领域,一定要有中国人的声音”。从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上海胸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到2006年担任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至今,在这三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为了缩短中国肺癌诊疗与国际间的差距,解决中国病人有药用且达到一流国际水平的目标,陆舜和中国肺癌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创新。
在陆舜看来,中国的肺癌临床试验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9年,被称为“追寻者”时代,这一时期我国正式在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指导下规范临床试验,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参与国际多临床中心学习国际规范。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9年“先行者”时代,这一阶段很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始由中国学者牵头进行,部分中国研究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的“开创者”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经过数十年临床试验经验积累,我国肺癌诊疗在部分研究领域已成为国际学术舞台的领跑者。慢性疾病临床试验
2021年6月,陆舜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1.1类创新药,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肺癌靶向创新药物,之后中国肺癌学术界不断亮相国际学术舞台。陆舜坦言支持他在医学路上不断探索的初衷就是好奇心,他将这一路的探索视为面对肺癌这个“怪物”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在化疗时代,通过转化研究发现EGFR突变等驱动基因突破了治疗瓶颈。但基因突变阴性的病人是否能通过内科治疗达到治愈,在2005年免疫治疗问世后对PD-1的探索,让以前不可想象的课题有了新的曙光。
“这是一个有趣的工作,探索的过程虽曲折却充满趣味。通过研究,让患者获益,是我最大的满足,也是推动我不断探索的动力。”陆舜说。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完成,它需要一代接一代接力,肺癌亦然。每一代人既是继承者,又是传承者。继承是实践前人未完的事业,传承是将后辈的需要记在心里。我的老师廖美琳教授从她的老师徐昌文教授那里得到传承,我从廖老师这里得到传承。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去推动肺癌诊疗进步。”每每谈及恩师,陆教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感叹跟随廖教授学习行医的经历,成为他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1997年,陆舜成为廖教授的学生。如今已过去20余年,陆舜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发表于《中华肿瘤学杂志》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从初稿到完稿经过廖教授十一次修改,纸张打印的稿纸每一轮都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改。
做好传承,培养下一代一直是陆舜的工作重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本科室年轻同事培养、与全国肺癌同道的交流他都放在心里,论文修改、实验指导、临床工作指导他都亲力亲为。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次在本科教育中开办《临床肿瘤学》课程。这本教材是陆教授汇聚仁济、瑞金、六院、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相关的学者参与编写而成。至今每年约百余名学生选修这门课,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年轻一代对肿瘤学的兴趣。
陆舜教授也是国内最早组织启动肺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专家。肺癌多学科诊疗在各医院、各地区存在认知差异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行业对肺癌诊治规范及多学科诊疗的认知,陆教授和团队坚持办了二十余年的学习班,从最初的线下培训到在线远程教育,将最新的肺癌前沿资讯第一时间传递,让很多年轻医生因这个平台受益,助力行业发展。
在国际竞争体系下,肺癌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仍需要不断攀升,不仅仅是大医院的学术水平,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更是提升的重点。基于这样的构想,《陆舜教授周二见》在线病例讨论会横空出世,此后便是六年的坚持,全国同道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案例,通过互动,相互学习。
“通过多种方法,诸如视频教育、现场教育,带教,邀请年轻医师一起做临床研究等全面提升整个中国肺癌领域的诊疗水平,并涉及多个群体,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等,希望将下一代的培养列为工作重点,为中国肺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看到充满活力的他们,就能看到中国肺癌领域蓬勃发展的未来。”陆舜说。
“我们科有很多组,每个组独立管理。我只开负面清单告知不能触碰的红线,最大范围的反馈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让科室的发展欣欣向荣。抓好三个板块,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引导代替管头管脚。”陆舜说。
2006年4月,陆舜教授从廖美琳教授手中,接过了上海市胸部肿瘤学科的接力棒。他倡导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让兴趣驱动探索,这样才能让整个肺癌诊疗的工作有趣。
除了专业,陆舜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即使工作忙碌,他也总会抽出时间阅读专业外的书籍,扩展人文知识。他的阅读范畴很广,除了医学本专业,文学、哲学、音乐、宗教、建筑等均有涉猎。做好医生需要一个好身体,他爱游泳,从08年至今坚持每天中午游泳1200米,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作为肿瘤科医生,他们更接近生命本身,直面生命的尽头与延续,人间百态世间万象,让阅读、音乐、运动让自己更丰富,除了治疗,在人文关怀上,他愿意适时为患者拨一拨烛火,让患者享受当下的光亮。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肺癌像慢病一样,通过药物得到控制,让转移性肺癌长期生存,这并不遥远。”这是陆教授的愿景。
谈及未来,陆舜充满信心。更微创、更精准的外科手术;立体定位放疗,质子、重离子治疗,让放射治疗定位更精准,对正常组织的损失越来越小;内科继续在驱动基因上,在耐药后再耐药继续开发,在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上探索免疫治疗的发展趋势,未来更多聚焦多组学的研究。多种治疗方案的创新的日益精进,终有一天,肺癌将实现慢病化。
“这条通往医院的路,我已经走了三十余年。我希望每一位肺癌患者的生命都要比这条路更长。我相信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好的科学治疗方法彻底改变患者的命运。”陆舜说。
•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新药创新重大专项1项,863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慢性疾病临床试验陆舜:终有一天肺临床试验招募癌将成为慢性病。?慢性疾病临床试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lz/lzyl/2022-08-27/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