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联合泌尿外科团队,完成河南首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177Lu(镥)-PSMA-617靶向治疗。
接受治疗的老先生因骨痛难忍就医,诊断为前列腺癌导致的全身多发骨转移。在两年多的治疗中,该患者病情多次进展,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复异常。经核医学科前列腺临床试验、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充分讨论,建议该患者参加177Lu(镥)-PSMA-617评价的临床研究。
10月17日,患者顺利完成177Lu(镥)-PSMA-617药物的静脉输注,过程非常顺利,治疗后已转入核医学科病区,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文末有两项与177Lu(镥)-PSMA-617相关的临床试验,还有负责医生的联系方式,继续往下看吧~
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疾病,高居全球男性癌症发病率第二名。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前列腺癌确诊时多处于发病晚期,特别是医疗不够发达的西部地区,患者确诊时处于晚期的比例占到60%-70%,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是防治前列腺癌的关键环节。
大多数患者起初都对去势(包括手术或药物去势)或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有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常会出现病情继续进展,肿瘤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情况,如邻近器官或骨骼等,我们称之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尽管现有治疗手段有所增加,但mCRP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约为15%,亟需新型治疗方法。
177Lu(镥)-PSMA-617是放射性药物,是mCRPC患者的治疗新利器,发达国家的前列腺癌患者已经从中受益前列腺临床试验。国外研究证实:该治疗能延长mCRPC患者的生存期,总体耐受性良好、安全可控,是常规治疗无效前列腺癌患者的“救命稻草”。
为了造福国内患者,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石洪成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伴飞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霍力教授分别作为组长,开展了两项177Lu(镥)-PSMA-617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为中心之一,河南省肿瘤医院正式启动了该药的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免费为mCRPC志愿者提供相关检查和177Lu(镥)-PSMA-617药物等。
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辉介绍,超过80%的前列腺癌肿瘤患者,有一种称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型生物标记物,它是前列腺癌的诊断靶点和放射配体疗法的治疗靶点。
177Lu(镥)-PSMA-617是一种结合了靶向性化合物(配体)和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精准癌症治疗方法河南首例!输个液一步到位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注入血液后,177Lu(镥)-PSMA-617与PSMA的前列腺癌细胞结合,从而提高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率。一旦结合,177Lu(镥)发出的β射线就会损伤前列腺癌细胞,破坏它们的复制能力和/或触发细胞死亡,达到靶向治疗作用。
而β射线在病灶内的穿透厚度较短,仅为1~3毫米,因此β射线对病灶周围基本不造成辐射损伤,副作用较小。
不仅如此,在临床诊断方面,针对PSMA研制的68Ga/18F/99mTc-PSMA显像剂,用于PET/CT或SPECT/CT检查,也能精准进行mCRPC的临床诊断(如下图),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评估病情、判断复发时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
杨辉说,近些年,核医学科与泌尿外科密切合作,每周开展两次多学科会诊(MDT),共同开展99mTc-PSMA SPECT/CT检查技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断提升我院前列腺癌诊疗水平。
伴随肿瘤机制研究及分子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核医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近10年分子影像的标杆技术,对前列腺癌高靶向性的PSMA成为了肿瘤诊疗一体化的代表性药物。肿瘤核医学诊疗一体化使肿瘤诊治迈进可视化水平,达到了“所见即所治” “可见即可治”。希望通过本次临床试验,助力晚期前列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进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177Lu(镥)-PSMA-617疗效、安全性、PK 和放射剂量学的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II 期研究
4.接受过至少1种紫杉类药物治疗方案,但不适合接受第2种(因虚弱或不耐受等);
一项在未曾接受过紫杉烷类药物的进展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国男性患者中评价177Lu(镥)-PSMA-617 vs. 更换另一种雄激素受体定向疗法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研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fumianshanchu/2023-10-31/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