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招募新版GCP下临床试验研究信息化建设思路探讨

admin 临床试验 2022-09-17 17:10:35 临床试验

  新版GCP对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政策内容深度分析发现,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多机遇和契机。

  【摘要】目的:我国在临床试验研究信息化建设上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通过分析临床试验研究金标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以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为研究对象,借鉴二维象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化内容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构建二维四象限框架,将信息化内容划分为4类,针对不同类别给出对应信息化建设思路。结论:新版GCP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利用电子化手段重塑临床试验业务流程、利用智能化手段辅助全程质量控制、利用远程技术提升监查监管效率等,有助于提升医院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助力向高质量研究型医院转型。

  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及器械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试验结果是新药及器械上市前审批的重要依据。随着临床试验领域新概念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发布了新版GCP,被视为临床试验研究领域中的金标准,临床试验相较于旧版GCP,在强化受试者保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新技术应用等7点内容上有所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临床试验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有着突破性的变革,为推动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发展,把握政策层面对信息化的要求,本研究拟对金标准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对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研究资料选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发布的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版GCP),资料来源于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

  二维象限法(Two-dimensional quadrant method)是一种工作指南法,通过选择事物的两个重要属性作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维象限法可以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在医疗、管理、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分析医院评审评价结果、分析门诊服务质量等。通过对新版GCP内容进行全文阅读,提取出两个属性作为分类的维度,分别为“信息化相关性”和“信息化可借鉴性”,进而构建本研究政策研究的二维四象限框架,见图1。

  信息化相关性。①直接相关:将文本中含“系统”“信息化”“平台”“计算机”“智能”“电子”等字眼,且二次确认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本文定义为直接相关;②间接相关:不涉及上述字眼或没明确提出利用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定义为间接相关。

  信息化可借鉴性。①借鉴性强:将目前或者未来可以利用新兴技术解决且对临床试验整体发展有较大益处的定义为具备较强借鉴意义;②借鉴性弱:难用信息技术解决或对临床试验整体发展意义不大的定义为具备较低借鉴意义。

  利用政策工具对新版GCP中信息化内容进行摘录与编码。运用Excel对摘录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见表1。

  基于统一编码和穷尽的原则,对新版GCP中相关内容按照“章节-条款细项”的形式进行编码。举例说明编码方法,如2-5-31,指的是第2章第5条第31点中的具体内容。

  由表1可知,新版GCP中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内容仅占32%,对应I类和V类内容,间接相关的内容占比为68%,对应I1类和IⅡ类内容。这说明,新版GCP中尽管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和要求,但占比不高,仍存在大量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的内容等待信息工作者进行探索和挖掘,比如文中关于“试验药品管理”提到的高标准及高规范,目前仅依靠人工管理已经较难满足需求,可以建立临床试验中心药房管理信息系统,探索由人工化、分散化管理到电子化、中心化管理的转变。

  由表1可知,新版GCP中对信息化建设有较高借鉴意义的内容占比高达92%,对应Ⅰ类和Ⅱ类内容,较弱借鉴意义的仅占8%,对应Ⅲ类和Ⅳ类内容。这说明新版GCP作为临床试验金标准,对信息化建设确实具备较高的指导意义,能够为信息化规范建设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比如文中对“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提出的“利用软件和模型在系统中智能自动分析”的要求,可以建立临床试验数据中心,融合多源系统数据,基于不同数据应用场景来个性化设计算法和模型。

  基于上述对新版GCP内容的分类分析,临床试验我们认为,临床试验信息化整体建设思路应遵循:Ⅰ类内容是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主要强调业务流程电子化,应当严格保障;Ⅱ类内容是临床试验发展的契机与机遇,主要涉及系统互联、数据融合、智能化应用,若能借助信息手段解决,可以实现临床试验发展的差异化,应当努力打造;Ⅲ类内容目前来说对临床试验发展的整体意义相对较弱,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提供辅助支撑作用,可以适当规划;Ⅳ类内容不予考虑。

  完整的临床试验研究通常包括试验项目立项、伦理审查、协议签署、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关键阶段,可利用系统强化试验项目管理、受试者管理、受试品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等的业务流和数据流建设。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可取代试验中人工手动操作,有助于高效、准确管理,更易达到新版GCP对于试验过程中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如试验行为可追溯、风险可监控、数据可共享等,有助于全面提升研究机构的试验效率,是临床试验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前提。

  临床试验业务复杂,数据分散在各系统中,如试验项目管理系统中的项目数据、中心药房系统中的药品数据、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样本检查结果数据等,海量数据的产生亟待更加规范高效的数据管理方式而,需建立一个临床试验研究专用数据中心,汇聚多源试验数据,加强数据管理。

  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创新服务应用,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不同数据应用场景,建立不同智能分析模型。强化临床试验数据融合,做好数据治理与建模,为医疗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加快新药研发和上市速率,支持向研究型医院更好地迈进。

  良好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新版GCP中多处强调的内容,利用AI等智能化手段可以实现全过程主动监测与预警。对于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临床试验路径智能化管理,包括路径管理、病历模板管理等,通过智能化路径限制研究团队严格按照计划时间开展试验操作,并且支持不良事件预警、超窗预警、合并用药监控、待办事项智能提醒、工作计划智能顺延等,保证试验执行全过程可控。对于试验数据质量控制,应在系统规划时就预先考虑到数据质量的一致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整合性,支持过程质控、逻辑监控、完整度监控等数据质量自动核查。通过建立一套覆盖计划、执行和整改全流程的质控体系,全面强化整体质量。

  数字化及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临床试验革新管理业态和监管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传统临床试验带来很多实际困难,更使得数字化远程应用成为热点。一方面,对于受试者的管理而言,可以实现受试者远程招募、电子知情同意、线上药品配送、远程访视等,不仅能够降低现场交叉感染风险,还能够有效保障临床试验推进效率,同时这也是国家药监局在2020年7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文件中所倡导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通过搭建基于试验数据脱敏的核证副本,并借助远程技术,实现临床试验的远程监查模式,节省时间、空间等资源。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工具。首先,应构建完善的受试者管理系统,加强受试者全程闭环化、精细化管理,将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转化成规则内置到系统中,以严格约束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连续性,保证数据完整可追溯。其次,加强用药安全,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与融合建立受试者360°全景统视图,便于研究者查询患者既往用药:另一方面,可以维护试验禁用药品知识库,在研究者开具处方时系统进行智能主动提醒,避免开具合并用药。此外,多维度保障受试者信息和数据安全,如隐私数据脱敏、数据离线存储、建立核证副本、病历修改留痕、数据使用遵循最小够用原则等。

  新版GCP对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政策内容深度分析发现,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多机遇和契机。临床试患者招募验信息化建设是临床试验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迈向高质量研究型医院的重要一步。在此过程中,首先要以政策为导向做好信息化统筹规划,确保顶层设计是符合规范的、有据可循的。其次,借助信息手段实现临床试验全业务流程再造,并对流程中的堵点持续优化。此外,善用新兴技术,不断创新管理业态和监管模式。同时,注重数据的标准化和融合化建设,为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夯实数据基础,为后续智能化应用提供源头、输出保障。

  当然,在临床试验信息化整体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护问题、试验质量控制和风险管控问题,要尽可能运用智能化手段,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打造质量与效率并重的临床试验新生态。临床试验招募新版GCP下临床试验研究信息化建设思路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cyzx/2022-09-17/29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群康招募)

统计代码 | 京ICP1234567-2号

Powered By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使用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

感谢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