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下列3类情况的新生请暂缓入学:①开学前 14 天内有中高风险区或发生本土疫情县(市、区)旅居史的学生暂不入学。②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被疾控部门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或实行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的,不得入学。③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暂缓入校,待治愈且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入校。暂缓入学需要请假的联系教务处,教务处电线日始)必须返回德州市,尚在省外的学生务必于开学前14天返回德州市,并提前向学校报备,做好开学前14天健康监测。
3、入学需提交材料:① 8月22日山东省电子健康通行码彩色打印版;② 48 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③《德州一中疫情防控承诺书》;④《14天健康检测记录卡》(8月10日已发放)。承诺书及健康记录卡在德州一中官方网站下载打印,按要求填写,入校后交给班主任老师。
4、严格落实“戴口罩、勤洗手、常测温、少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立即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1米),坚持“家—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轨迹。
1、开学前 14天内有中高风险区或发生本土疫情县(市、区)旅居史的学生暂不入学;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被疾控部门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或实行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的,不得入学;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肿瘤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暂缓入校,待治愈且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入校。
2、所有学生需要上交48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疫情防控承诺书》、《14天健康检测记录表》。各年级收齐上述材料后上交学校。
1、有下列3类情况的新生请暂缓入学:①开学前 7 天内有中高风险区或发生本土疫情县(市、区)旅居史的学生暂不入学。②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被疾控部门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或实行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的,不得入学。③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暂缓入学。暂缓入学请假联系人:刘老师()
2、开学前7天(新高一自 8月16日始)必须返回德州市,尚在省外的学生务必于开学前 7 天返回德州市,并提前向学校报备,做好开学前 7 天健康监测。
3、提交 ① 8月22日山东省电子健康通行码彩色打印版;② 48 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③《德州二中疫情防控承诺书》;④《7天健康记录卡》。承诺书及健康记录卡在德州二中官方网站下载打印,按要求填写,入校后交给班主任老师。⑤《山东省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4、健康资讯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1米),坚持“家—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轨迹。
目前,距离暑假结束还有两周时间,但国内防疫形势较为严峻,不容轻视。鉴于当前国内疫情严峻、复杂形势,为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此向同学们和家长们呼吁:请认线年秋季学期防疫安全告家长书》
早计划。仍在省外、市外的家长和学生,建议在本周内回到学校所在地,开学前14天不去外地。
明确学生应在开学前14天在市内进行自我健康观察,同时,未经学校允许,家长和学生不得提前返校。
早返回。规划好返程路线,避开人流高峰,出发前准备好口罩、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等。
要报备。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和感染者行动轨迹有交集的,应主动上报给所在社区和单位。
家长和孩子应在开学前14天在市内进行自我健康观察,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凡外出都应佩戴口罩,尤其在空间密闭或人员密集的场所,在空旷的地方可不戴。
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从境外返回的家长和学生,建立健康状况台账,严格执行相关健康管理措施;
对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患传染性疾病未治愈的学生暂缓返校。
学校也会加强门岗管理,严格落实门岗责任,进行“一测量两核查”,保证入校人员身体健康。
开学前,除老师通知外,尽量不要私自来校。新学生入学,也不要一个孩子多名家长陪同。
另外,根据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教育局发出关于安全返校开学的温馨提示,倡导开学前14天,师生及家长停止外出到市外。
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从境外返回的学生,会严格执行当地相关管控措施。
家长如有任何疑问,都可主动联系老师,保持家校的有效合作,一起做好家校共育。
加强沟通和合作,搭建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群康临床试验招募重要提醒!事关德州中小学开学_大众网2022年8月22日临床试验招募真正实现教育的“一致性”。
现在的暂时不动,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出行,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好开学前的准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cydz/2022-08-22/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