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颈癌临床试验

21CC肿瘤情报(第48期):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恒瑞医药PD-L1单抗+HER3 ADC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admin 头颈癌临床试验 2023-10-13 14:50:11 头颈癌临床试验

  21CC(cancercare),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一切!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创新资讯栏目——21CC肿瘤情报,梳理一周肿瘤资讯,全面聚焦癌症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君健康同行。

  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制药”或“公司”)近日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签发的注射用亚叶酸钙的批准通知。其适应症包括,骨肉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后的抢救;降低甲氨蝶呤消除障碍和叶酸拮抗剂过量服用引起的毒性;当口服叶酸疗效不佳时,可用于叶酸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与 5-氟尿嘧啶合用,用于治疗晚期结肠、直肠癌。

  近日,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受理通知书》,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产品代号:JS001)联合阿昔替尼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本次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主要基于RENOTORCH研究(NCT04394975)。根据RENOTORCH研究的期中分析结果,相较于舒尼替尼头颈癌临床试验,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同时改善ORR等次要终点。

  7月10日,湃隆生物(Apeiron Therapeutics)宣布,已成功招募首位患者参与其1/2期ELUCIDATE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GTAEXS617对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湃隆生物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面向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肿瘤精准治疗公司。GTAEXS617是湃隆生物与其战略合作伙伴Exscientia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高选择性的小分子非共价结合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抑制剂。

  7月10日,C4 Therapeutics宣布其申报的CFT8919药品临床试验申请获美国FDA批准。CFT8919是一种口服生物可利用的BiDAC降解剂,旨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有效和选择性地对抗EGFR L858R。今年5月,贝达药业通过一项近4亿美元的合作,获得在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和商业化CFT8919的权益。目前EGFR已经成为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极大改善了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诊疗格局。尽管EGFR靶向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几乎所有的NSCLC患者最终均会出现耐药。其中,L858R突变亚型是EGFR最常见突变类型之一。

  7月14日,CDE官网显示,恒瑞医药旗下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联合SHR-A2009加或不加化疗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申请获得默示许可。阿得贝利单抗是恒瑞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能通过特异性结合PD-L1分子从而阻断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PD-1/PD-L1通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活性,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该药物已于今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HR-A2009是恒瑞自主研发的以HER3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此前,恒瑞已开展SHR-A2009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目前头颈癌临床试验,全球范围内尚无HER3靶向ADC获批上市,进度领先的为第一三共开发的patritumab deruxtecan,处于III期临床阶段。

  7月15日,据CDE官网公示,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MC-1-50细胞制剂申报临床。据悉,MC-1-50是精准生物基于其PrimeCARTM平台开发的一款靶向CD19的CAR-T细胞疗法。临床前的研究显示,该候选产品较常规制备方案生产的产品显示出更高的疗效,更低的毒副作用,和更持久的体内保护效能。

  Calliditas Therapeutics公布其先导在研药品NOX 1/4抑制剂setanaxib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患者中的概念验证II期试验的中期数据。分析显示,该药物在早期临床展现积极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并支持setanaxib的抗纤维化作用方式。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是世界上第6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中超过一半患者确诊时患有局部晚期肿瘤。高危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在接受目前标准疗法后超过一半会复发。这一癌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再鼎医药bemarituzumab全球III期研究在中国内地完成首位患者给药

  7月14日,再鼎医药宣布,bemarituzumab用于胃癌一线治疗的全球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FORTITUDE-101已经在中国内地完成首位患者给药。Bemarituzumab是一款潜在的同类首创的Fc段优化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可阻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以及激活FGFR2b,从而抑制若干下游致癌信号通路、并可能延缓肿瘤进展。FORTITUDE-101是一项旨在评估bemarituzumab用于胃癌一线治疗的全球研究,由再鼎医药合作伙伴安进发起。

  7月11日,道尔生物宣布与BioNTech(百欧恩泰)公司达成许可协议。根据协议条款,道尔生物将授予BioNTech公司一项全球许可,利用道尔生物的一项创新发现,针对一个未被披露的靶点进行研究、开发、制造和商业化创新生物治疗药物。道尔生物将收到预付款和潜在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日前,Nanobiotix宣布与强生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就旗下新型放射增敏剂NBTXR3达成全球许可、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Nanobiotix有望获得总额高达18亿美元的潜在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Nanobiotix将获得价值高达6000万美元的近期现金和运营支持。Nanobiotix将保持对NANORAY-312和所有其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的运行控制,同时负责NBTXR3的生产、临床供应和初始商业供应。杨森将全权负责评估NBTXR3对III期肺癌患者的初始2期研究,并有权接管目前由Nanobiotix主导的研究。

  7月13日,KSQ Therapeutics宣布已与罗氏就KSQ-4279的开发和商业化签订了全球许可和合作协议。KSQ 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使用其专有的CRISPRomics®发现平台开发癌症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 KSQ-4279是一款强效选择性小分子USP1抑制剂,USP1是一种以不同于其他方法(包括PARP抑制剂)的方式调节DNA损伤反应(DDR)的蛋白质。该分子目前正在进行治疗实体瘤的1期临床试验。根据合作,罗氏将承担KSQ-4279的开发责任,该产品有可能治疗多种癌症。

  据介绍,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肿瘤的一种,早期通常无特异性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在此前,手术切除一度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原发性肿瘤可通过手术治愈,更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短则只能生存数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健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二十年来,胃肠间质瘤从一个手术难以根治、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的肿瘤,一跃成为实体瘤靶向治疗的标杆。临床上,不乏生存超过5年、10年,甚至20年的患者。随着医学的进步,胃肠间质瘤患者一定能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在患者可及性方面,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边志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2003年中华慈善总会开展了国内首个患者援助项目,受益对象就包括胃肠间质瘤患者,通过慈善药品援助的形式,切实为广大患者减轻了治疗负担。随着胃肠间质瘤逐渐步入慢性病范畴、患者生存时间变长,中华慈善总会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患者援助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患教活动,推进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规范诊疗。

  据行业媒体梳理,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获批药物(不包括中成药与疫苗)20款,覆盖肿瘤、抗感染、罕见病等多个领域,其中肿瘤类药物最多,包含多款抗肿瘤靶向精准治疗药物。但是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官微信息,在过去十年中,肿瘤靶向治疗在全球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成就,中国在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也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国内关于抗肿瘤靶向药物总体研发进展的证据仍相对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宁教授团队在JNCC发文,以国家权威数据库为基础,全面揭示了2012年初至2021年底中国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和审批的广阔格局及变化趋势,同时找出其中的关键障碍,为促进我国靶向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和数据依据参考。

  我国整体癌症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加深了我国癌症实际负担的沉重。近日,+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宏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国最新癌症数据公布显示中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已经达到80万人次,死亡率达到70万人次,男性高发癌症首位为肺癌,在女性中肺癌发病率排第二位,但无论男女,肺癌都是导致癌症死亡的头号杀手。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精准诊断和靶向药物崭露头角,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等恶性肿瘤进入了精准诊断时代。对于患者而言,不用再恐惧肺癌,因为已有临床研究证实肺癌特别是早期(IB-IIIA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治愈不再遥不可及。因此,改善肺癌患者生存获益,不仅在于早筛、早诊及早治,也应依据“精准”原则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坚持关口前移,对公众特别是肺癌高危人群而言,要定期筛查警惕肺癌,并应依据“精准”原则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21CC肿瘤情报(第48期):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恒瑞医药PD-L1单抗+HER3 ADC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zhuanqianla.cn/baikechuangjian/2023-10-13/408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群康招募)

统计代码 | 京ICP1234567-2号

Powered By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

使用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

感谢山东群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